根据 2021 年 9 月印发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 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 见》《国务院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要求将碳 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,重点实施能 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、节能降碳增效行动、城乡建设碳 达峰行动等“碳达峰十大行动”。
结合建筑行业节能减碳工作,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 方面提升:
(1)控制建筑规 模。2021 年,我国城镇总人 口数达到 91425 万,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
64.72%,相较于 2015 年分别提高了 8.62 个百分点。到
2050 年,中国城镇化率将接近 80%,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。 城镇人口的平稳增长和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,直接推动 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,我国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。建筑 规模的持续扩大,也就意味着能源消费的增长。
(2)改善舒适环境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关注居住品质及舒适度、用能设备的
增加、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及绿色消费等方面,我国建筑
运行能耗总量还将有较大的增长潜力。与国际对标来看, 我国人均建筑能耗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甚至更 低。因此,建筑领域在节能减碳的同时,还需要考虑合 理的用能增长需求。
(3) 落 实 碳 达 峰 目 标。 我 国 建 筑 全 过 程 碳 排 放 总量约为 50 亿吨二氧化碳,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.6%,其中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为 21.3 亿吨二氧化碳。在现有政策情景下,建筑行业的碳达峰时间为 2040 年。如果要在 2030 年实现建筑碳达峰目标,就预示着,未 来“十四五”、“十五五”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建筑节能 减排工作力度。
(4)调整用能结构。在现有的能源供给方式和能 源结构下,建筑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仍会有明显的增长 空间,而非化石能源并未起主导的作用,煤炭、天然气 等化石能源占重要地位,实现建筑低碳发展需要从建筑 能源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生转变。
(5)产业技术支撑。在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、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增大、国际履约任务繁重等形势下, 传统的建筑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,创新科技 发展是大势所趋,其以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冲击着 建筑施工领域,将带动建筑业由要素驱动、投资驱动向 创新驱动进行转型。由于建筑节能发展仍存在不平衡、 不充分的问题,建筑行业各方主体的积极性难以统一调 动,市场化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的良性机制尚不成熟。
结合建筑领域碳达峰,下一步建议加大力度推进如 下工作:
(1)全面推进新建建筑低碳发展?;贫靶?三步走”:第一步,推动建筑节能标准向超低能耗标准 迈进,促进超低能耗建筑的规模化发展;第二步,通过 应用节能材料和各种技术手段,有效且大幅度减少能源 消耗,实现建筑零能耗;第三步,利用创新技术手段, 将地热、太阳能、风能等转换为可以储存利用的能量, 使建筑产生的能量超过其自身运行所需要的能量,打造 产能建筑。
(2)大力推动既有建筑节能降碳。在落实老旧小 区改造、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的同时,有力 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。提高建筑低碳运维管理水 平,实现精细化管控?;剿髋┐褰ㄖ缙?、清洁 化、低碳化的新模式,通过农村对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应 用,率先实现农村建筑低碳发展、零碳发展。
(3)构建低(零)碳建筑用能系统。优化建筑用 能结构,通过太阳能、地热能、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 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。既要保证供给,又要减少碳排 放,在 2030 年碳达峰前实现新增可再生能源规模足够 覆盖建筑用能增量规模。配合能源供应侧转型,推进建 筑电气化,通过建筑终端的电代煤、代油,提高建筑电 气化水平,实现建筑用能的低碳化、清洁化。
(4)创新建筑节能降碳市场机制。结合国家深化 “放管服”改革的要求,坚持市场导向,加强政府引导, 创新市场机制,健全多元化激励、保险、信用、公示、 宣传等市场化制度。一是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, 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,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 估”,基于《民用建筑节能条例》完善能效测评标识制 度,在建筑建设、改造、运行等方面推行建筑能效证书 体系。二是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激励政策,以及使用 节能设备和节能系统的鼓励政策。三是面向多元化的市 场主体,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建材、低碳建造、低碳运行
管理全过程的行业自律机制不断完善记录信息,创建良 好的市场环境,通过市场手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作为碳排放大户,传统建筑业一直存在资源消耗大、 污染排放高、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,“双碳”目标的提 出关系着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,是对传统建筑业的巨大 挑战,但也同样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。考虑到建 筑业产业链条长、管理环节多、参与主体覆盖面广,在 “双碳”战略目标下,涉及的建筑设计、施工及运营全 过程产业链都将面临重大转变。具体如下:
(1)通过技术创新适应绿色低碳建筑规?;⒄?/span> 趋势。在“双碳”目标的新要求下,进一步提升建筑能 效水平,规?;⒄孤躺?/span>筑、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 耗建筑等高质量绿色低碳建筑成为共识,对建筑材料、 部品、施工工艺及工法等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。同时, 传统的建筑能源供应结构与应用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转 变,这也意味着需要建筑领域全行业企业共同推动技术 创新,引导整个建筑绿色低碳产业链的转型升级。通过 政府、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化合作,开展基础研究和工 程应用研究,针对设计、建造、检测和运行管理等各个 环节,积极开展配套产品、技术、装备的研发和应用, 提升全产业链参与主体的技术应用能力,构建适合我国 不同区域气候特征的技术体系。
(2)建材企业将全面进入以绿色低碳为标志的高 质量发展阶段。在《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中, 明确提出要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,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 化、集约化、制品化转型,这也对建材行业的发展产生 了持续性、系统性的影响。第一,建材行业源头减排将 持续加大力度,钢铁、水泥等建材行业的能耗大户,将 持续开展“去产能、优结构”工作,强化提效减排技术 改造,低效产能将加快退出,高能耗行业市场将逐步减 量;第二,“双碳”战略实施过程中,化石燃料消费成 本与运输成本的提升将促使建材企业进一步优化生产成 本,加快生产工艺的节能降碳改造,提升可再生能源的 利用比例;第三,建材行业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,随着 低效产能的退出以及技术改造升级,建材产业结构将逐 步向更加绿色、低碳的方向发展,“绿色、低碳、循环” 理念将贯穿到原材料选用、生产制造和产品应用全过程 中,新型墙体和节能保温材料、光热光伏玻璃等新型玻 璃产品、高品质水泥制品等绿色低碳建材产业的市场比 重将逐步提升,那些率先采取加大研发资金、推动技术 创新、开展清洁生产改造等转型升级措施的建材企业也将脱颖而出,确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;第四,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将进一步得到推广,建筑企业在选择建筑 材料时,需要更加深入地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,对材 料能耗、循环利用性、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。
(3)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高速增长的市场机遇。 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, 与传统建筑建造方式相比,装配式建筑在建材生产与建 筑施工阶段能够通过集约化、机械化、规模化的生产及 现场施工方式产生良好的碳排放量节约优势,极大地减 少施工过程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?;⒄棺芭涫交炷?土建筑、钢结构建筑,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与技术体 系,以标准化为主线引导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协同发展, 实现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,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建筑业 的转型升级。从产业链来说,一方面,建筑设计与相关 装配式部品部件的研发企业,需要加快适应装配式建筑 设计阶段的市场需求,提高设计研发能力,积极利用 BIM 等信息化技术,提高设计与生产精准度,降低设 计变更风险;另一方面,预制构件产能是决定装配化建 筑发展速度的另一关键因素,随着政策力度的持续加强、 产业发展的逐步壮大、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,装配式建 筑工程规模也将持续增长,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固定成 本将进一步下降,企业需要抓住这一机遇,适时开展生产的规模化、智能化升级,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增长的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。
(4)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新型建造方式将大力 推行。科学把握生产方式向新型建造发展是“双碳”目 标下建筑行业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的必然趋势,以“绿 色化”为目标、以“智慧化”为技术手段、以“工业化” 为生产方式,建立绿色建造、智能建造、工业化建造三 者协同的新型建造方式将切实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健康发 展。在“双碳”战略目标引领下,第一,要加强节能降 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,构建全过程绿色低碳建造技术体 系,重点部署低碳、零碳、负碳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, 着力突破一批前瞻性、战略性技术;第二,加快构建覆 盖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的一 体化服务平台,统筹推进新型建造产业供应链协同发展; 第三,推动智能建造产品和技术应用,行业龙头企业、 科研机构、科技企业等要以建筑场景需求为牵引,加快 开展智能施工设备、建筑施工与运维机器人的研发与试 点,支持和推广成熟智能建造技术,提升工程建造智能 化水平;第四,推动建筑业数字化与信息化转型,建筑 业企业应加快推进 BIM 等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 应用,实现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运营等环节的数字化协同, 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,挖掘数据资产建设管理的市 场应用价值;第五,不断完善和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, 充分利用数字化、信息化技术,积极探索和推广建筑师 负责制、全过程咨询、工程总承包等体制机制,建立相 应的组织方式、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,加快数字化新技 术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,提升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水平。
(5)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人才需求带动新的就业 增长点。在 “双碳”战略目标背景下,建筑行业将逐 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在形成产业发 展新动能的同时,也孕育了新的就业增长点。人才是建 筑节能降碳发展的关键要素,根据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 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》和《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我国将建设碳达峰、碳中和人 才体系,创新和加强相关人才培养,鼓励高等学校加快 新能源、储能、氢能、碳减排、碳汇、碳排放权交易等 学科建设。可以预见的是,建筑领域的研发、设计、建 设、施工等单位对低碳人才的需求将逐步提升,发现、 培养和选拔低碳建筑技术性人才,让这些人才在低碳建 筑发展中快速发挥作用的同时,也给相关行业人才提供 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职业发展空间。